評分的模式
首頁 上一層

 

評分的模式
答案1的思維層次
答案2的思維層次
評分的準則

歷史科老師教學上最常遭遇的困難,大概就是批改有大量的長問題的文章。英文中學的時代,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會太難。因為礙於語言的限制,學生寫的不多,也沒有太多深度和思維層次上的差異。轉用母語後,老師的評分工作就變得艱巨了。學生寫的作品在量和質方面,都突飛猛進,評分變為一個相當具爭議性的問題。同時,既然老師可以用較高思維的考核方法: 例如專題研究、連續性考核、小組討論和學習、知識檔案(portfolio)等形式,這些考核似乎亦需要一個能夠容納較為寬闊思考空間的評分方法。

一個合適的評分模式應該有以下的目的:

  1. 安置性的評分(placement): 準確反映學生目前的學習成果、學生的潛力、學生學習上的長處和缺點、學生溫習上的偏重等,使老師在教學上能知所調整。
  2. 形成性的評分(formative): 分數對學生是一種重要的回饋。合理的成績對學生往往具激勵作用。過高的分數使考核變得毫無挑戰性,過低的評分會打擊自信。
  3. 診斷性的評分(diagnostic): 分數應該能夠找出學生的學習問題所在,及早發出警報。
  4. 總結性的評分(summative): 分數應該能夠準確總結學習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