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及中國歷史科》
   
 

中國歷史教育與公民教育的關係

Man Wing Kwong


教學目的之關係
教學內容的關係
教學方法的關係
教學評鑑的關係
總結
註解
下載(Microsoft word 格式,8Kb,壓縮檔)
引言

        與中國歷史教育比較,與公民教育並非一門正規課程,不能像中國歷史般可供中學生作會考科目;它本著「公民教育,人人有責的概念」(1),以跨越科目界限的方法(2),透過非正規課程、校風、隱蔽課程及正規課程(包括中史科),施行全校(3)。現就兩科的教學目的、內容、教學法和評鑑各方面逐一敘述中國歷史與公民教育彼此間的關係。

 

教學目的之關係
        不論中國歷史抑或公民教育,它們的課程目標在應用層面方面,最終都是希望協助年青人發展和塑造理想的人格。

        正如《中國歷史科課程綱要》指出:歷史的研習是希望培養學生優良品格(4),從而建立積極的人生觀(5);而《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在討論課程宗旨時亦有相似的目的內容,其中指出公民教育宗旨是塑造青年人態度和行為的模式,使他們在未來的成人生活中成為有用的一員(6)

        至於培訓技能的目標,兩者亦是一致的。中國歷史教育重視培育學生的理解力(7)、客觀的態度(8)和個人思辨、分析、評價史事的能力(9);而公民教育也著重年青人對社會及政治事物作出理性的評價能力(10),培養學生對社會問題的分析和評估能力(11),從而明辨是非(12)

        然而中國歷史和公民教育始絡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科,在教授學生認知的層面方面,兩者是沒有必然的關係,充其量只可以說彼此係只是互補不足而已。

        中國歷史的重點,在於以通史式的脈絡,介紹中國大陸本土傳統文化、治亂興衰及制度、學術、經濟、交通、史學和宗教等各方面的發展。至於關於二次大戰後的中社會、經濟、以及台灣、香港方面的地區發展則輕輕帶過。

        與中國歷史教育不同,公民教育的重點,在於希望學生認知個人與現代,與社群、社會(香港)、國家(中國)和世界的認知;至於中國歷史方面的介紹,只重於培養學生的國民意識和歸屬感,尊重文化和傳統態度,其中歷史知識只要「簡略地」認識便可以了。

返回頁頂


教學內容的關係
        正如上文所言,由於認知層面方面的目標、內容不同,硬把中國歷史教育內容與公民教育內容扯上關係,並在課堂上去講授,便很容易出現畫虎不成的現象產生。

        首先,中學中國歷史科的教授內容多依從廿四史以及資治通鑑紀事本末等官修史科參撰而成。民間史料不足,官方歷史唯我獨尊,己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局限和特色!就算太史公的春秋筆論、孟子的民貴君輕,也離不開由上而下的治國之道,與西方的公民觀念:強調自我界定與國家關係和責任,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

        更何況中國歷史科教授之內容,違背公民意識的行為俯皆是。本人曾經嘗試配合公民教育內容在中國歷史課堂上引申,結果遇上不少難題,以下是其中三個例子:

        例子一:教科書的歷史進程往往依據皇朝的治亂興衰途徑演變。當嘗試呈現平民百姓的歷史力量於學生眼前時,往往令自己沮喪:由上古至秦,充斥的是傳說與貴族的鬥爭權謀;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代表的只是上位者如何以謀略護權位的故事;平民的不滿往往貫之以叛亂名稱,可惜這些叛亂往往只呈一時之氣,大多

缺乏政治的理想。群眾運動除了「五四」外,在現今的教科書好像沒有另一個的記載!

        例子二:除了缺乏人民的歷史以外,教科書中的中國歷史更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輕仁義,重私利的故事。秦皇、漢武、唐皇、宋帝、洪武等,那個不是槍竿子出攻權,那個不是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遊戲規則。於是教授學生時,只是重覆又重覆君主集權,明攻暗劫,背棄理想郤又成功的故事。難怪背後經常聽學生說:「教中史的多是奸人!」

        例子三:因為自己是公民教育組老師的關係,有緣翻查公民教育指引有討論中史與公民教育內容配合的要點,結果郤令自己失望。第一,「指引」(13)關於此部份的內容只有二十小項。第二,其中所謂可配合公民教育的重點多有爭論之餘地:例如張巡、岳飛被圍的故事能否反映西方式的民族精神;又如帝舜、大禹等傳說人物行為是否,真的表現中國傳統的公爾忘私、孝親的精神,這一切一切都有商榷之餘地。

        簡言之,中國歷史除了提供膚淺的中國名認識以外,它背後的訓似乎對公民教育幫助不大!

返回頁頂


教學方法的關係
        本人認為中國歷史教育與公民教育,關係最密;切的莫如其方法。

        由於中國歷史人物事理錯縱複雜,要學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分析,達至最佳教學效果,方法如提問、小組討論、出外參觀、角色扮演等方法要用到,這正好造就了公民教育的機會:要中史老師肯運用這些方法上課,公教育也在進行之中。

        以上的效果之所以出現,是由於施行這方法的過程當中,老師表現出來的領導才能,容忍異

見的風度,聆聽的技巧,學生本身的溝通經驗,對學生的應變、分析、社交等公民教育技巧起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說,中國歷史教育與公民教育在方法上是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當然以上的關係有時是很視乎老師的涵養:假若老師是一個獨裁者,儘管這教節他所教的是關於民主的歷史,相信在「一言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但不能領略公民教育內民主的真諦,就連民主的史也會因「人」而廢「學」!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