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及中國歷史科》
   
 

中三級 中國歷史科 歷史資料題

西安事變    梁玉華


資料A 

193612月的中國西安

資料B

上圖攝於西安華清池五間廳

資料C

……他在告別宴會上說:「我採取這項行動,是不得已的,是為請委員長共同抗日。我是有國仇家仇的人。有人說我是叛亂,其實我是真心為國家、為民族,要求抗日。」

請根據以上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 資料A中的甲、乙、丙君分別是指什麼人?(3分)
  2. 資料A、B、C所描述的是哪一項歷史事件?(1分)
           試從資料A及B中找出2項線索証明你的看法。(4分)
  3. (i) 你認為資料C是哪人(甲、乙、丙)所說的?(1分) 何以見得?(4分)
          (ii) 他說自己是「有國仇家仇的人」,他所指的國仇家仇是什麼?(4分)
  4. (i) 從資料C所見,為什麼有人認為說話者的行為是「叛亂」?(3分)
          (ii) 你又認為他是否「叛亂」?(6分)
          試引証據加以解釋。
  5. 有人認為資料B証明上述的事件是一場軍事政變。你認為這資料是否一項有力的証據?試加以解釋。(6分)
  6. (i) 根據資料C,甲君對日本及中共採取了什麼政策?(2分)
          (ii) 而根據資料A,乙君是否同意甲君提出的政策?(4分)
          試略加解釋。
          (iii) 假如你是當時中國的領導人,你會作何選擇?原因何在?(8分)

建議答案

  1.  

甲:張學良 (1分)

乙:蔣介石 (1分)

丙:毛澤東 (1分)                              (共3分)

  1. 上述三項資料所描述的是西安事變            (1分)
  2. 線索:    

  1. 從資料A提及的年份:1936年12月
  2. 從資料B所見西安事變留下的彈痕
  3. 從資料A中甲、乙君的談話內容及聯共抗日的主張

    (任答2點,每點2分)                  (共5分)

  1. (i) 資料C是甲君(張學良)所說的 (1分)

線索:   

  1. 文中提及「採取這項行動……請委員長共同抗日」,符合張學良迫蔣介石聯共抗日之史實 (2分)
  2. 文中提及「我是有國仇家仇的人」,符合張學良的個人遭遇 (2分)

(只引原文,欠解釋,各得1分)

(ii) 他的國仇家仇是指:

    1. 其父張作霖為日軍所暗殺 (2分)
    2. 其家鄉東北在1931年已被日軍佔領 (2分)                    (本題最高得9分)
  1. (i) 有人認為張學良的行為是叛亂,因為:
  • 張學良身為蔣介石的下屬,以武力威迫蔣答應其聯共抗日的要求,不論動機如 何,均可視作以下犯上。 (最高3分)

         (ii) 可答不是叛亂,原因:

            是:可用上述以下犯上的理由作答 (最高3分)
                        (若再加上任何合理答案,最高可給至6分)

            不是

L1:只引原文。例:「迫不得己」、「有國仇家仇」、「其實我是真心為國、為民族,要求抗日」 (1分)

L2:能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

  1. 張學良發動這次事件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救國
  2. 當張學良活捉蔣介石後,並沒有乘機奪權或勒索私利
  3. 當蔣答應聯共抗日後,張立刻釋放蔣,並送其回南京,可見其誠信

(或任何合理答案) (每項2分,最高6分)

(本題最高得9分)

  1. 可答資料B不是一項有力証據,但以不是的理據較多。

圖中所見的西安華清池五間廳,是蔣在西安下榻之處。而從圖中的彈孔可見,當時曾發生槍戰,這亦符合史載張學良的部下曾和蔣的衛隊發生激烈槍戰,並殺了不少蔣的衛隊----à 資料B能証明這是一場軍事政變。 (最高3分)
(若再加上任何合理答案,最高可給至6分)

不是

  1. 單憑一張照片(一項史料),實在不足以証明這是一場軍事政變,必須有其他史料佐証。
  2. 此項証據可能是偽造的:
  1. 只見玻璃碎裂,這可能是在其他情況下造成,不一定是槍戰。
  2. 就算是槍戰所造成的彈孔,也不一定是西安事變時留下的。

→証據不能令人信服 (或任何合理答案)     (每項2分,最高6分)

(本題最高得6分)

  1. L1:

若只抄錄原文:

    1. 張(甲君):剿共犧牲不如抗日犧牲 (1分)
    2. 蔣(乙君):現在不要談論日本人的威脅,共產黨就在我們眼皮底下 (1分)

        L2: 能用自己的文字作答:

    1. 張(甲君)對日本及中共的政策是:聯共抗日 (2分)
    2. 蔣(乙君)不同意張的政策 (1分)
    3. 蔣主張「先安內,後攘外」(2分)

      →先對付共產黨,再對抗日本 (1分)

    4. 學生可自由選擇「聯共抗日」或「先安內,後攘外」,原因:

聯共抗日

  1. 國難當前,中國人應團結對抗外侮,否則有亡國之虞。
  2. 先安內(對付中共) → 兵力弱 → 無力對抗日本
  3. 國難當前,仍對付同胞 → 令國人齒冷 → 失民心
  4. 國民黨的勢力比中共大,聯共抗日成功後,再乙消滅中共也不算遲。

(或任何合理答案)             (每項2分,最高8分)

先安內,後攘外

  1. 若合作抗日途中中共變節,國民黨便會受中共及日本之夾攻進退難

  2. 一九三六年時國民黨的形勢比中共強,中共已無還手之力
            →應趁機收拾之,以除後患

  3. 抗日途中或之後,國共形勢可能有變 (國民黨可能失去優勢,中共可能乘機擴張勢力) à 應及早收拾中共不讓其有翻身機會
  1. 打敗中共後,除去心腹大患可專心抗日

(或任何合理答案) (每項2分,最高8分)

(本題最高14分)

* 特別鳴謝伍慕芬老師提供寶貴意見。

下載 (Microsoft Word 格式,73Kb,壓縮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