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銳變

 

Home

 

 

十年的蛻變 ─ 由公民到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科 鍾文堅

 

 

一. 前言:

        學校開辦十年,用獨立科目推動公民教育的模式也有十年的歷史了。也即是說,從開校已經設立公民教育。當然,十年之中,這科所經歷的變化不少。而她的變化正正反映了社會變遷和學校的發展。因而,要了解她蛻變的方式,亦必須把她的成長史,放到學校的發展及社會的變遷中去才看得真切。

 

二. 本科的發展簡史:

       如前述,創校初期已經開設公民教育科。經歷了四任的掌門人,而四位今天仍在學校服務。

       早期,每週一節,主要集中有關時事內容的分析探討,由於此一特性,初期的內容存在很大的隨意性,課程缺乏系統。第二年由一位女同工接任,開始加入較多的生活教育題材,課程亦編整得較前完善。

       經歷「八九民運」的洗禮,本科加強了政治啟悟的內容,如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的教育。

       由於課程內容的膨脹,原來一堂的公民課已經不夠用,於是在一九九零年正式將公民及初中的經公科合併。一方面,可擴展公民教育的正規課堂空間,同時又能解決經公科不切合校本原則的需要。

       由於人手和課堂空間的拓展,公民科在往後幾年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並確立成為本校公民教育科的特色,如在考試中加入時事問答題,要求學生掌握時事;實施口頭報告的平時考核,訓練學生公開表達的能力,同時進行分組習作,讓同學熟習彼此合作發掘問題和答案的學習模式。

       到九四年學期末考試,首次推出開卷試的考核形式,並初步確立了評核學生學習表現的三元模式:普通試、開卷試和平時分。

       在九四年開學,中一正式開辦通識教育科,將公民、歷史及地理三科合併,擴展至每循環週六堂。合併的原因一來因為發覺高年級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必須在初中訓練,才能化解高年級學生應付公開試難關的瓶頸,二來因三科的科目內容以至教學目標存在不少的共通性,透過三科的整合可完善在初中社會科目的課程,三來因學生的學業能力不斷提升,亦有必要加強思考的訓練,這使命亦自然落在這個新科目上。通識科在九五年擴展至中二。

 

三.本科的課程特色:

1. 題材生活化

        本科的課程最大特色,是題材生活化。內容圍繞學生的個人成長、家庭和學校的素材,讓學生可以根據其熟悉的生活經驗,在課堂上跟教師進行討論和提問,一方面增強學習興趣,同時採用雙向學習提高教學效果;甚至乎較抽象的概念如法治觀念,亦透過對學校校規的探討來了解法治的重要和掌握制度背後的精神,其中整理最完善的課題當數「個人成長課」。而在教學過程中,會強調學生為本的學習取向,透過多樣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及思考的能力。

        總括來說,是以生活化的素材,訓練學生的思考和表能力。

2. 校本設計模式

        若以參加校本課程設計〈由教育署課程發展處舉辦〉的次數,本科在各科目中,可說數一數二。自九零年參與本課程設計起,本科曾參與該計劃四次,題材包括「法治的重要」、「中國風物與經濟新貌」、「民主古今談」和「成長三步曲」,平均三年參加兩次,密度算十分高的了。

        這樣熱心參與,一方面確實能夠得到製作資源用於設計教材和教具;其次,亦能加快完善各課程主題的系統;再加上,既然不論是否參與該計劃,在設計本科課程時,也會剪裁合適的課程給本校同學。因利乘便,參與計劃是項額外的支援。不過參與的課題首先是已經基本存在,並發展成型,而非由零開始。否則要在一年的時間完成整套題材,對參與的同事會造成很大壓力。

3.著重思考能力訓練

        一直以來,本科十分重視培養同學的思考及表能力,只是由於進行的不少革新,缺乏對課程目標的清晰整理及系統。

        經過多年的摸索,在去年經過多輪會議,將本科的課程目標定為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當然,這並非本科的唯一課程目標,但卻在任教的同事心目中排列次序相當突出項目。

        其次,在整合課程內容時,浮現出來的是一條主線 ─ 歷史發展角度,可以包容經史地的科目取向,訓練學生對時空概念的思考分析能力。並選取了『香港專題』作為本年課程整理的重點,希望可以設計出一套更理想的課程材料,進一步完善本科的課程發展。

4.多元化的考核

        還有,是本科採用的考核方式多樣化,在前面曾經提過普通試、開卷試和平時分的三元模式,各佔比重為「四三三」。

        普通試的形式跟其他科目的考卷分別不大,集中考核同學對學習課題的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其最獨特的部份是時事題的設立,會考核同學對一些時事新聞的重要資料的掌握,間中亦包括時事漫畫的分析,從而測試同學對時事的分析能力。這跟強調的能力培養是一致的安排。

        而開卷試則讓同學可以撇開大量資料的記憶,讓同學在考試時間內,閱讀考試所提供的資料,和從已學習過的素材中擷取合用的資料,從而回答試卷的問題。亦即本卷的考核目標是從傳統的記憶性測試,轉向資料整理、回應難題和表達能力的考核,最終是測定學生的思考能力水平。

         平時分佔的比重達三成,計算平時分的項目包括`「剪報冊」、「口頭新聞報告」、「小組習作」、「堂上參與」和「學習態度」等多項。誠然,這許多項目的計分工作十分繁重,但為了避免純記憶的考核,和平時分的評分過於主觀,採用較多項目評核,更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水平。

5.「不守規」的科內同事

        科內同事,不囿於成規,敢於突破固有的框框,在教學行內,這是難得的「不守常規」。

        而本科能夠走在課程革新的最前沿,全賴科內任教的同事投入參與、主動積地設計課程和材教具,例如幾年來參與校本設計的老師已經超過 10 名,為了搜集更多合用的材料,曾專訪過深圳民族文化村,更有為教學需要而編寫希臘民主的劇本。毫不計較,甚至不惜犧牲課餘和假期的時間開會和準備教學的材料。

       其次,這群同事,會常常「拿得出」新鮮的意念,且勇於創新,敢嘗試他人所不敢試,例如進行生理和心理成長課,將兩班同學集合在禮堂進行大課,更邀請輔導老師協助進行與同學的分組討論。今年更嘗試與數學科在初中的分組習作合作,一方面減輕學生分組習作的量,同時發揮兩科的專長,更有效地培養同學的學習能力。這種種新嘗試,也帶出「好」一股革新的氣象!

四.近年發展

課程的整合和完善

      誠然,三科的合併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在兩年來也加速暴露了存在的問題,如欠缺明確的課程目標和完善的系統。課程的整合極需要盡快完善。

      因此,在過去一整年,一班同事不斷趕工,經過一復一輪的漫長會議,終於整理出頭緒,要在確定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將本科的內容進行有機的融合,使課程的內容、教學和考核能夠配套,從而致教學的總目標 ─ 訓練同學的思考能力。

      作為一科在課程上不斷創新的學科,待開拓的是一塊廣闊的天地,是否能夠在這塊土地種出碩果,端視是否能夠培訓出足夠的課程設計者。

      本科現在所進行的課程革新,同時亦是一次難得的學習設計校本課程的工作坊,讓每一位參與的同事成為校本課程的設計者。

五.前瞻

1. 橫向發展:

      要完善課程的系統,有需要引入外來力量,協助進行課程設計,促成三科目的橫向整合的工程。同時,亦期望借助課程專長,計劃縱向發展。

2. 縱向發展:

       如果說通識教育是本校課程的一大特色,透過正規推行公民教育,那目前的狀況有大量空間有待開拓,如高中的公民教育課和預科的通識教育科的發展。在這方面,有必要制訂未來課程的全盤藍圖。

3. 教師為真正的課程設計師:

       除協助設計課程內容外,邀請外來的專家,也能協助培訓參與的同事在知識和能力上提升成為真正的「課程設計者」。這一遠景,亦正符合了未來的對專業教師的角色的要求;而前線的課程設計工作,正是此一角色主要的組成。

六.同事的感受、分享

1. 辛苦得來獲益匪淺

        說老實話,任教這科的老師實辛苦,會議開得特別多和頻密,批改作業和評分的工作也繁重,但所學到的亦十分多,倒像孫捂空在天界練功的日子,見聞不少,進步也不少!

2. 累積經驗、總結成果、規劃未來

       最後,在這科過去十年的日子,累積的經驗匪淺,問題在要把經驗總結的話,得加倍努力,好藉著機會贏得她應得的肯定和讚譽。

       始終教育是百年的事業,而本科的課程的完善,亦只是踏出了頭幾步,未來仍「無盡的追尋」。也許教育工作的引人入勝之處,也正在此!

       而對未來的展望,是進一步完善本科的課程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