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网络优势         更新教学模式

                     ———浅谈《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小语“四结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和以往任何一次教学改革都有所不同,它更注重于构建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它的理论思想更加符合目前的素质教育。经过了将近六年的探索,小语“四结合”已经发展到更为先进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而我执教的《黄山奇石》正是在这种理论环境下的一节探索性实验课,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遵循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力图以全新的教学理论出发,把它设计成一节开放式的、真正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语文课。现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李克东教授曾经指出:“网络环境促使教师职责发生重大变化,它将不再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始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坚持以网络为认知工具,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大量设置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及协作学习的教学环节,使课堂始终洋溢着浓郁的合作探讨的气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的原则。本课的设计遵循的是构建主义理论中的抛锚式学习法,在上课初始,引导学生质疑,将这些疑问梳理整合,然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可预见的统帅文章中心的问题———黄山奇石“奇”在哪里,则采用BBS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进入参与讨论,这样以任务的形式来驱动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肆意地迸射思维的火花,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见解,从而取长补短,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原有的认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过程符合“协商合作,共同建构”的原则。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协作学习的过程,在对课文重点段的学习中,学生是一种伙伴关系,同桌二人根据网上提出的学习任务进行讨论协商,最后统一认识,而在对“你最喜欢哪块奇石,你认为它奇在哪里”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有辩论,又有协作。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最喜欢的奇石并阐述理由。这本身便营造了辩论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同时在进入BBS后,学生又能看到和自己有着相同爱好的同学的见解从而使得各种观点得以相互补充,完成对这一任务的学习。在“奇思妙想”环节中对黄山奇石的命名提交就是一种共同建构的学习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把自己摆在“领路人”的位置上,尽可能的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以至到最后自己总结发言。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又引导学生自己释疑,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也没有越俎代庖,而是通过建立BBS论坛,让学生讨论,并在互相意见的交流补充中由学生来总结发言,教师仅仅是在此时进行适当的点拨。对文章的二、三、四重点段的学习中,采取同桌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而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属于整体感知,我有意地把它安排在最后学习,重点是要理解“闻名中外”和“秀丽神奇”等词语,于是我放手让学生们参照一些相应的图片或录像自学,并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黄山景色的“秀丽神奇”,以及黄山之所以“闻名中外”的原因。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加工利用能力。让学生汇报网上冲浪后的感受以及感兴趣的内容,所有这些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力图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上,而教师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

正是因为遵循了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的原则,因此在执教过程中,我感到本课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于课堂的有效整合,使得学生的以下诸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1.        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2.        通过有效的情景创设和讨论交流,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        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        通过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仅仅是一次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小小的探索,目的是想在小语“四结合”这块广阔的充满教育先机的领域里做一些有益的探索,致力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变革,为这一项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