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通訊》
   
 

「母語教學興優質教學」研討會講辭

研討會主席:

謝錫金博士

研討會講者:

李慶煇先生 (教育署高級助理署長)

 

徐憲清校長 (順德聯誼會譚伯羽中學)

 

劉超賢校長

 

徐碧美教授 (香港大學課程課程與教育學系系主任)

台下觀眾發言:

台下觀眾一台下觀眾二
台下觀眾三台下觀眾四

主席:謝錫金博士

  大家好,很高興大家能夠來到這裡,希望大家能夠繼續參與我們中心的活動。今天第二個活動更加重要,因為我們將談及母語教學怎能變成優質教育呢?以下這個時間是大家的,希望大家給予意見。我們今日的嘉賓講者有:第一,是教育署高級助理署長李慶煇太平紳士。我們一同歡迎他。(掌聲) 接著,便是順德聯誼會譚伯羽中學徐憲清校長。(掌聲) 還有聖伯多祿中學校長劉超賢先生。還有我們的系主任徐碧美教授。(掌聲) 今日我們的主題是怎樣能夠把母語教學發展成優質教學。我首先將時間交給李先生,讓他和大家分享他的意見。

講者:李慶煇先生

主席、各位教育界的同工、各位朋友︰你們好。

  今天是香港大學課程課程與教育學系的「母語教學教師支援中心」開幕典禮及「母語教學與優質教育」研討會,本人應邀參與盛會,深感榮幸。

  今天研討會的題目為「母語教學與優質教育」。過去個多月來,社會各界都對香港教育十分關注,原因是由特首點起了火,由教育統籌委員積極地推動的教育目標諮詢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在上星期六諮詢期結束時,教統會收到的回應超過萬二份。顯然,香港人對於教育工作和教育制度是極為關心的。

  最近教統會提出了「樂善勇敢」作為教育目標的方向,認為優質教育是能夠使我們的學生:

    • 樂於學習

    • 善於溝通

    • 勇於承擔

    • 敢於創新

  就「樂、善、勇、敢」這四方面而言,我相信我們的教學語言政策是走對了路的。因為從中學教學語言政策的實踐上看,我們真正看出我們是可以做到「樂、善、勇、敢」這四方面的。藉著這個研討會的機會,我希望與各位一同探討教學語言政策的目標、未來的方向、支援等與優質教育的關係。在這裡,我也很希望各位在以下的時間多發表自己的意見,做到集思廣益,使學校教育能提高質素,可以滿足二十一世紀的要求。

  為甚麼我說我們的教學語言政策能夠做到「樂、善、勇、敢」這四方面呢?我想簡略介紹教學語言政策的背景。其實剛才在母語教學教師支援中心開幕典禮中,很多講者都談及這個問題,亦不須我多言。無論國際及本地的研究都清楚顯示,母語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最佳的教學語言,因為他們從小就掌握的語言,有助他們較易吸收知識、分析問題、表達意見、發展探究精神和培養敏銳的思考能力。為了令學生樂於學習和有效地學習各學科知識,政府的心意和教育統籌委員會的建議相同,所以由八十年代初期開始便提倡母語教學。在一九九七年,(剛才在開幕典禮中有兩位講者都提出過,三月的時候,政府發出了一份《母語教學強力指引的諮詢稿》,那是一九九七年三月的事,那是一份諮詢稿來的。) 九月政府在廣泛諮詢教育團體及公眾意見後,發出《中學教學語言指引》(《指引》),要求各公營中學由一九九八至九九學年的中一開始,選擇適合自己學生語文能力的語言教授所有學科,並逐年把適當的教學語言推展至中學各級。最主要我想強調是選取適合自己學生的語言作為教學媒介。所以我們無意強迫所有中學要全部採用中文教學。因為始終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亦希望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中推動優質教育。因此如果有學校能証明它在各方面都達到一定的條件,在使用任何一種語言教學都不是問題的時候,其實它可以自由選用教學語言。此外,該指引中提到,希望將這種適當使用教學語言的選擇推展到中學各級裡面。另一方面,該指引在提到教學語言的時候,十分清楚地指出在中學四年級時希望給予學校更大的靈活性,去進一步反思用哪一種語言教學最能夠幫助學生。到中六時,這個彈性會放到最大。

  《指引》的建議實施後,我們看到採用母語教學的中學數目由上一學年的 70 多所增至 300 多所,這是過去十多年來推行母語教學一個很大的進展。在今個學期開始,我們教育署的同事亦陸續到不同的學校觀課,看看在選擇教學語言之後在學校推行的情況。從本學年開始的觀課中,我們發現使用中文授課學校的學生一般比較投入及積極參與課堂內的討論和發表意見,部分同學更能提出頗具創意的見解。這些觀察亦印証了母語教學教師支援中心調查研究所得:大部分教師及學校行政人員都極同意採用母語教學後,學生學習興趣得以提高及學生可較易於進入高層次學習。在這方面,我相信這也正為教育統籌委員會「樂於學習」的教育目標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因為怎樣才可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對學習有興趣,如果沒有一個適當的教學語言,這方面是不可能做到的。

  政府的語文教育政策是以「兩文三語」為理想,當然我們期望學生中英兼擅,可以書寫通順的中、英文,能操流利的粵語、普通話和英語。當然我們的教學語言政策在另一方面亦創造了條件。剛才鄭校長亦提到一個學生如果對他的母語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對於他學習第二語言是必然更加有效。如果我們連母語也無法掌握,那麼我們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必然事倍而功半。所以我們談及優質教育時更加要強調必須使用學生能夠掌握的語言授課,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母語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再學習和掌握第二語言,達到「善於溝通」的目標。

  我們很多人都談優質教育。大體來說,指的是學校教育應該︰

    • 在明確的問責制度下,學校以有效率和具成本效益的方法,達到社會對優質學校教育的期望,滿足社會的需求;
    • 在各教育範疇追求卓越;
    • 教育工作者可選擇最合適的教學和學習模式,滿足個別學生的需要和發揮他們的潛能;
    • 多元化的教育體制,為家長和學生提供更多選擇。

  回顧過去,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只有少數人能夠入學讀書,學業成績和學生升讀大學的百分比成為顯而易見的學校質素指標。在過去二十年,小學以至高等教育不斷擴展,我們有不同類型的學校提供不同的課程,社會上有更多人在不同層面參與教育工作。因此,如何衡量學校教育質素的指標也應該有新的發展,不應單看入學率和有多少學生在學業成績優異而得以進入大學等。這些新進展我們希望可以反映教育質素的定義和重點的改變。

  學校是否提供優質教育,並不取決於學校採用何種授課語言。達致優質教育的因素有很多種。例如:學校目標、學校傳統、教師質素、學習環境和管理是否得宜等。事實上,香港的優質學校既有採用英語授課的,也有採用母語教學的,不同模式的教學語言,正好配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以最有效率的方法去啟發他們的學習潛能。因此我們談優質教育的時候,不但要顧及個別學生的能力和背景,更要全面的探討學生在學業範疇、情意和社會範疇的進展,讓我們的學生更有信心去學習,日後成為「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好公民。

  我們會繼續鼓勵更多中學採用母語教學,亦會為採用母語教學的學校提供支援措施。今天,母語教學教師支援中心的成立,相信可以為不少教師提供適切的支援。從我們的調查所得,絕大部分採用母語教學的中學對教育署提供的支援措施均表滿意。當然有一些地方我們要做得更好。自九八年九月至今,約有二百多中學教師參加了由香港教育學院舉辦的在職複修課程,更有各種不同形式的課程是由教育署的輔導視學處開辦的。另外,由九八年九月開始,很多中學已聘用了「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目前約有九成學校 (二百七十多間中學) 採用母語授課的中學已設立「英語坊」,讓學生能夠在課餘時間或者課堂上增加他們學習英語的機會及興趣。以上種種措施都為學習英語締造良好環境,有助於消除家長對採用母語授課學校的英語水平的疑慮。我深信我們的教學語言政策如果可以得到各位及家長的支持,透過各項活動如經驗交流及教學資源推介等等,一定可以群策群力,達到提高教學效能的目標,在這裡,讓我們一同攜手邁向優質教育。

  多謝各位。

  主席:首先,我們十分多謝教育署高級助理署長李慶煇先生給我們講解教學目標及有關母語教學的政策。接著我們會請順德聯誼總會譚伯羽中學校長徐憲清先生與我們分享一下他的經驗。順德聯誼總會譚伯羽中學實行母語教學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他們是一個漸進式的母語教學發展。現在我們請徐校長與我們分享一下他們寶貴的經驗。

回到頁首

講者:徐憲清校長

 

  各位教育界先進、同工們:

  你們好。

  今日難得有這樣的機會給我和大家介紹我校的經驗。我們學校在 1986 年 (12 年多之前) 就開始在中一級逐步在某一些科目採用母語教學。以下我會很簡單的講一講我們學校實施母語教學的情況。我們是在 1980 年開校的,即是大約在 19 年之前。在 1986 年開始,我們在中一級把某些科目轉用母語教學。這些科目包括社會教育科及綜合科學科。社會教育科大家都知道,是包括數個科目的。在 1989 年 9 月,我們的中一及中三級的地理、世史及經公科都轉用母語教學。在這三年中,我們也從社會教育科轉為傳統的科目,分為三科。在中一及中二級,我們也在綜合科學科實行母語教學。在 90 年 9 月,我們推展到中四級,即是中四級地理、世史及經濟 (因為我們不再開經公科了),轉用母語教學。隨著中四級這幾科轉用母語教學之後,在 92 年 5 月,當我們的學生參加中學會考的時候,這些科目均已選用中文卷作答。在 93 年 9 月的時候,我們中六級的地理科 (高級程度課程)、經濟科 (高級程度課程) 及世史科 (高級補充程度課程) 都全部轉用母語教學。這些科目在 95 年 4 月參加高級程度會考時都已選考了中文卷。在 97 年 9 月,我們中一級的數學轉用母語教學,我們會按年一直推展到中七級。同時,在 97 年 9 月,我們中六級增設了世史 (高級程度科目),也是用母語教學。在這個年度 (去年 9 月),我們以綜合科學替代物理、化學、生物這三科,同時採用母語教學。中一級就走回舊路,因為有一個新的概念—課程統整,把世史、地理和經公重新合併,在中一級今學年重新用社會教育這個學科來代替這三科。我們的計劃是在今年 9 月在中四級的理科,即是物理、化學、生物這三科,都會改用母語教學,逐年漸推上中七級。以上,我很簡單地介紹了我們學校怎樣實施母語教學的情況,我們是循序漸進的實行。當然在過程中,我們遇到很多的困難,不過,因為時間問題,我不能在這裡深入地講我們曾經面對過的問題和怎樣解決。不過,我覺得當時有些問題解決得不十分恰當的,不過時間關係,我也不多說了。我今日主要想從以往我們十多年來的經驗,因為我們實實際際行過這條路,由最低級,即是由中一級開始,我們的一些科目,在幾年前甚至有些科目已經在高級程度會考用中文卷。在這十幾年來的經驗裡面,我綜合了我們的同事所得來的意見及實際的觀察等等,我們發覺得到效益是…不過,這效益可能是老生常談,或者是一些耳熟能詳的見解,但是我們是實實際際行過這一條路的感受和體驗,到底是可以証實到是實際可以得到這些效益的。在這方面來講,我想就三個範疇來看。

  第一個範疇是老師方面。根據我們老師的意見,我們自從實施了母語教學之後,老師的體會又是怎樣呢﹖有以下幾點。我們發現較易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其實,在一般科目的教授,老師覺得因為自從用了母語之後,因為有很多時都是用現實的生活裡面一些題材來引起他們的動機,學生完全沒有困難,亦都很有興趣去表達。引起動機這方面是完全沒有困難的。在這方面,我們的同事都表示在實施母語教學之後收到更大的效益。

  另一方面,就是很專注教授有關的課程。事實上,在我們未轉用母語教學之前,我們的同事經常花費很多時間。我想大家都會明白,就是在翻譯或者是解釋那些專有名詞,真是花了很多時間,而這些時間是浪費了在這些功夫上,這是十分不值得的。但是如果改用了母語教學之後,這些時間可以完全不用花,可以提高效率,只是集中在講授的課程。

  而且,整個教學過程活潑生動化,這個是絕無懷疑的。以往,可能老師對學生單向。但現在可以發展到雙向,甚至是多向。即是可以就某些題材、某些課題,大家可以溝通、交流。學生的參與是很不同的。當然,我們也可提高對學生的要求。因為,用母語學習,我們絕對可以使同學更深入去探究課題。

  當然,除了這些好處之外,我們在課業和試題方面亦很多變化。課業方面,好像今年我們在中一級轉用社會教育科,在講堂內都有一個展板,講到我們有一個專題研習。今個年度十分多謝優質教育基金,撥了一筆錢,讓我們中一級全部同學,可以到順德。當然,我們的辦學團體是有順德的背景,所以我們到那裡。有些同學到順德作為期二天的考察,分別參觀名勝古蹟、與當地的學校交流、觀課,亦都參觀工廠、農場。我們的同學在考察完後整理資料,做了一個報告。我也有看過,覺得很欣賞。而下面也有我們的展覽。我相信如果假如以我們所收的學生…我們都不是收一些很好的學生,主要是第二組的同學。我相信如果用英文根本是不可思議的,在中一來說是不可能的。在課業上,我們多了很多專題的習作。

 

  而且,我們在考試試題上亦多了很多變化。在過去…或者我用一些過往的例子。好像我現在打出來這個題目是我們上年度中一級的學生的考試題目。這個考試題目,我們出了一大段的歷史資料,然後下面有幾條題目要答的。試想一下,單是看這段資料都已經花了不少時間。如果一些英文不好的學生,他們會不明白這些內容。但是如果是中文,他們在理解題目上沒有困難,而且下面這些題目是可以答得到的。我也可以再舉多一個例。好像地理科,這個是上年度中二級地理科的其中一條題目。各位都看到,因為老師在中二級也教過地震。我看過這條題目,然後問老師,其實好像這條題目中,有一些「黎克特制」等,是在課本上是沒有提到的。但是從這篇文章中,學生可以看懂,他們可以聯想,或者觸類旁通。我們考試的題目是明顯有不同的。我們今年中一亦出了一條很有趣的題目,是社會教育科的。我們剪了一段新聞,讓同學看完這則新聞之後回答接著的問題。我相信如果用英文去教的話,只有英文程度很高的學生才可以在中一、中二理解及回答這些題目。無可否認,在課業和考試題目上,是多了很多變化。這樣,也令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更加融洽。因為沒有語言上的困難,學生可放膽發問,促使師生關係更好。

  另外,我們從另外一個範疇去看,學生方面又怎樣?我們感覺到他們更容易掌握學習的內容,這個我相信大家已經明白,無須我再解釋。最重要一點,是不須再採用背誦的方法。以往在我們未轉用母語教學之前,低年班的同事在考試或測驗前有很多預習的問答,叫學生死背十條,然後出三條。同學背熟那十條問答,之後答問題應該沒有問題了。其實他們完全不熟悉。但是在採用母語教學後,我們不會預先給他們問答,這樣可以促使同學自行探索及深究,亦可以幫他們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在學習壓力方面亦明顯地減輕,增加同學的成功感,也使他們建立更好的自信心。當然,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整個課堂的氣氛亦明顯地輕鬆活潑。校長巡堂的時候,都見到學生不用正襟危坐,這些場面明顯地減少很多。

  實施母語教學的效益,我相信同工們最關心的是成績方面。其實,根據我們十多年來自己的體會,我們明顯看到雖然我們出的題目是深了很多,要求也高了,但是學生應付時可以完全無問題,而且分數或成績明顯好了。我只是舉一個例,因為十多年來,我們很難有一個很有系統的數據。今個年度,我們在中三用了綜合科來代替物理、化學和生物。其實物理、化學和生物這三科,我們過去是用英文課本的。當然,講授過程中都是用混合語的。但是今年我們改用了綜合科學,我們的數據可以看到在過去三年,物理、化學、生物這三科的平均合格率和平均分數是:物理:65%,平均分數是 55 分。化學的平均合格率是 73 點幾,平均分數是 59 點幾。生物科合格率接近 60,平均分數是 54 點幾。但是我們今年上學期綜合科學科的考試,合格率是 98.2,平均分數是 77 點幾。其實我們的學生質素沒有變,當然,物理、化學、生物其實是背誦式學習,老師要有些題目給他們死記死背。但是綜合科學科已經沒有,問的題目也是深入很多。但是大家都可以看到合格率和平均分數相差得很遠很遠。不要說上堂學習氣氛、效益等等,只是談成績方面,這個例子已經是好得多了。好了,在公開考試方面又如何﹖我只是拿出一些數據,我做了一些統計,在過去五年,即是 94 - 98 學年,中學會考我們非母語教學的科目和母語教學的科目的平均成績,我們用來比較一下。因為都是同一屆的學生。我們可以看到物理科的平均合格率是 90,A - C 是 34%。化學科平均合格率是 89 點幾,優良率是百分之三十八。生物科是 93.92,A - C 是 40%。其實生物科有點兒特別,因為我們容許有個別學生選用中文作答,所以有一些語文基礎差一點的同學已經用中文作答,所以這個成績不是太準確。我們可見用母語考試的五年的合格率和優良率,地理的合格率是 99 點幾,幾乎百分之一百,57 點幾的優良率。西史的合格率都是 99 點幾,優良率是 53 點幾。經濟的合格率 99 點幾,優良率稍遜,是 38 點幾。我想提一點,其實根據我們多年的經驗,在中三時選讀理科的同學,他們的成績是好一點的。選讀文科的同學,他們在中三時成績是稍遜的。我相信不單止是我一間學校,這是普遍全港的現象。學能稍遜的同學居然合格率和優良率比起一些非母語學習的同學不但不遜色,而且明顯地是超越他們的。

  而且我想提出一點,在過去的六年中,我們中六收的學生全部都是直升上去的。其實我們文科班是比較弱的。但是偏偏我們有更多文科班的學生能夠入讀中六。我會看見很多時在放榜時的第一階段,居然有一些名校還有一些文科班是還未滿額的,相信他們收的學生是明顯比我們的好。但是現在我們文科班是絕對可以收到足夠的學生。這是很明顯不同的地方。我相信假如有更多的學校的文科班都轉用母語教學的話,文科學生在原校升讀中六的機會應該會更高。這是我們過去實行十多年母語教學之後的感覺,很實際的一些經驗,我只是提出這些與各位分享一下。我今日所講的就到此為止。多謝大家。

  主席:多謝徐校長,十分精彩。以後如果多了學校轉用母語教學的話,相信最受打擊的可能是補習社了。因為會考貼士可能很難猜中。可能要考慮到會考課程、會考模式等方面是否須要改變呢?不過在我們討論之前,我們先請聖伯多祿中學校長劉超賢先生,講一講他們剛剛轉用母語教學的一些經驗。請劉校長。

回到頁首

講者:劉超賢校長

 

  各位同工,早晨。我一收到謝博士的信,知道座上有徐校長後,我很想退出,拒絕接受邀請。事實上,徐校長是一個先驅,他或許不知道,其實他在這方面也算是我的啟蒙老師。因為很多年前,我曾經看了他在報紙寫他的嘗試和果效,我印象很深,也和老師分享。所以他可謂為我校播下了母語教學的種籽,現在才夠膽嘗試。我後來又接受邀請,因為我當自己是一個遲起步者來作以下的分享。事實上,徐校長剛才演講和資料的報導上做了很多功夫,有很大的成果,也有很有力的証據,講出母語教學可以帶來優質教育。那我現在只是補充敝校近年很低調地處理這個問題,想找出一個突破。要明白我們的困難,我就要向各位交代一下學校的背景。同樣,在 IT 方面,我也是一個初學者,對比起剛才徐校長就可見略遜一籌。

  (在 PowerPoint 圖片上的校徽中),我們很明顯見到這是一所英文中學。我們在 65 年創辦的。這是今日的校名,原來我們以前有一個這樣的校名,用了二十年的。轉名的時候大?是 1986 年,我們社會開始關注教學語言,特別是教育署都鼓勵學校不要稱自己是英中。教育署不是今天才鼓勵學校這樣做的,很早已經有的。其實我們不是先知先覺的。我校在日常使用上,不知為何,在中文名方面,保留「英文中學」中的「英文」這兩個字,但嫌英文校名上「英文中學」的字眼比較長一點,便經常刪去了 “Anglo-Chinese”這兩個字。這樣做帶來很多不方便。但是社會開始漸漸接受母語,而我們校董會也很開明,當時在慶祝二十週年以後,大?在 86 年左右,便申請轉名,統一了我校中英文名稱。這反映了辦學團體和校董會的正面態度。

  其實我校的處景很困難,因為我們的校舍相當長時間是十分細的,圖中所見禮堂當年只是一個球場,後來我們也佔用了小學部,現在才勉強算是一間完備的校舍。我們是南區第一所文法中學,但是由於當時的政府資助有限,地形又局限了我們的發展,校舍相當淺窄,影響我們收生方面。一間很細的學校,長時間都只是十多班,但近年由於擴建,才變成二十四班。由於歷史因素,我們有兩所直屬或聯繫小學。當能夠擴班時,我們也要顧及小學,收生不可以有性別歧視。因為當年校舍這麼淺窄,就只辦男校,但是自 95 年開始,我們也兼收女生。圖上的統計數字可以看見,我們中一的預留學位令我們不敢這麼高姿態地實行母語教學。譬如你可以試計一計,連校長可以自行支配學位,都送給了附屬小學的。所以這約 150 個位之中,其實差不多 130 或以上,是預留給自己直屬的兩所學校,是單向式、無條件地奉獻出來的。而在南區,每年只有 22 個學生可以循中一非預留額入讀我校。

  早期,約於 82 年,我們也有一些小嘗試。因為我校是一所天主教學校,設有聖經科,未必是必修,但是也有很多同學選修。因為轉課程,容許考生帶書本入試場,亦有一些討論個人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問題。不像以前重視背誦、記憶問題,而是要分析或者發揮。這一科可以反映辦學團體的一個辦學意向。為傳達某種訊息、價值觀,另又為幫助學生考試時能有所發揮,我想最好都是用母語。這是第一次的嘗試。

  我剛才都說過我們收生所面對的困難,我們直屬學校的學生很多,Band 1 至 3 都有。甚至現在有了女生,變了Band 1、2、3、4 皆有,即是我們在南區收生的組別是 1 至 4 的。老師一直看到這些困難,譬如學能上的差異。91 年,就踏出一步,嘗試採用母語教學一學年,要找出最弱的那班試行,可能當時是 Band 3 的那班。我們安撫家長們,到學生來年升班時再由家長決定。我們知道那些學生的學能比較差,加上他們的中英數都要接受輔導,如果轉用母語教學的話,可以減除他們在其他科目學習上的壓力。好像剛才徐校長所說,那些優點可能會發揮出來。當時那些家長半信半疑,在開課前的家長會時也有很多質問,不知他們子弟將來升班的時候,有沒有機會轉到用英語授課的班別。我們安慰那些家長,待我們升班的時候再討論。

  對不起,我忘了提及一點。圖中列出試用母語那三科裡面,很明顯,文科如世史、經公的果效是很好的。在數學科方面,雖然這不是很有系統的研究,但我們發現當學生克服了語言上的問題後,是他們的學能影響他們的數學成績。可能效果不是太明顯,我們推行了一兩年便放棄了數學科。但是那些文科一直都有繼續。這一年也很特別。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那年,很多中西區學校搬入新界。因此,升中學位有困難,中三升中四派位也有困難。有些中西區的學生被逼到九龍讀中四。那時,我們剛獲教育署批准興建禮堂並預備擴班,因此,我們受到壓力,要臨時開多一班中四。由他校轉過來就讀的中四學生可能在學能上比較弱,因此老師感覺到很難教,幸好有一位很有心、很有專業精神的老師,他在完成第一學期考試之後 (約在復活節之前) 與我、和家長商量,看看可否任由這些中四的學生選擇。這些中四學生學習世史科感覺到有很多文字上的困難,所以建議容許他們中的一部份即時轉用母語學習。這是很難做得到的。當然,上課時可能會中英夾雜,但是在課外,他們會另外再補課,買一些中文的課本來追上這個課程。這是很難得的,因為這是老師自發的,不是學校的政策,我們學校方面當然儘量造就他們。

  另外,我也要補充一點:中一有一班轉用母語的時候,我們同時也留意到要重新調動人力資源和時間表。我們不單止為了轉用母語的班級,也為了針對南區一般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不是太有利,他們英文程度稍為遜色,所以我們開始自行找方法,增加英文課分小組教學的機會。可能分小組只是 oral 一堂,也可能是會話寫作共三堂,給他們額外的老師,是一比二十的比例。當然,這是得不到教育署額外的人力支援,是老師的額外工作時間。

  (下一幅圖片所述初中) 情況如前述一樣,由於在中四試用母語已經有信心,果效相當好 (無論上課或者測驗)。在一年之後,我們很大膽正式將中四一科轉用母語教學。接著,我們開始發覺中一學生升班時,最多只有十個家長來見我們,而且他們也全部同意用母語教學。可能他們過往一年見到自己孩子的轉變。他們以前可能很多質問:「可不可以一年之後轉去用英語授課的班﹖」但到他們見到孩子成績良好,而且讀得很開心,所以在來年也讓孩子繼續用母語學習。93 至 94 學年我們有了信心之後,在其中兩班中一,把多一些科目轉用母語授課,而且這個決定也變成了學校的政策。我們其實是有苦衷的,因為剛才大家也見到我們是有兩所直屬或聯繫小學。但是很遺憾,小學的家長及老師是絕對不支持我們轉用母語教學的決定。當他們見到教育署派給家長那張選校簡介紙,一見到我們多一兩科,或者是三科採用母語授課,那麼,他們便「用腳投票」(不報讀直屬中學),我們看到只要是小小的變動,收生質素下跌的幅度就已經很大。接著,同事間見到中四歷史科的影響,其他科目如經公、地理便轉用母語教學,但是經濟科在當時還是沒有轉。文科兩班分讀兩科,一科是經公,一科是經濟。

 

  這一年 (1994 - 1995 學年) 很特別,天主教教區這個辦學團體作了一個決定,要求屬校的校長想一個方法,起一個小步,來給社會一個積極的影響 (指採用母語教學方面)。因為我們二十多間中學有很多地方不同,包括地區、歷史背景、收生情況等,我們答應了辦學團體 (教區主教),將初中一至三全部課節中百分之五十的課堂採用母語教學。這是一個十分粗疏的計劃,因為大家都知道,每一個年級課程裡面,如以課堂計,至少有約百分二十是必用英語,而約百分之二十是必用母語的。在百分之二十至八十之間,要轉為百分之五十這個中間位數量,並不是十分困難的,可能只是把經公或者世史轉用母語便成。再加上我們的計法,如果是資助中學的同工就容易明白,教育署的計法和我們的不同,他們不計算 cultural subjects 即是術科。但是我們將所有科目都計算在內,我們是計算課程裡的接觸時間,百分之五十是接觸中文,這個比較容易計算和達標。我們當然會更加放心去推行。同時,我們也要因應我校的決定所帶給小學升中派位的衝擊,因為我們有兩所聯繫小學,而且我們中學是無條件留位。在任隨家長決定是否選擇入讀的情況下,我們仍然有些保留,四班之中有兩班實行得徹底一點,較似一間中文中學。另外那兩班,仍然要保留一些主要科目用英語教學。本校由中一級起,採用母語授課之初中科目遂增至四科,包括:世史、經公、地理及綜合科學。但是這些調動只限用母語授課那的那兩班。

  由於人事變動及該科目亦日漸式微,我們在中四級文組取消經公科作為選修科,開設多一班經濟科,但仍沿用英語授課。當時該科老師對母語仍有戒心,覺得升中六、七,或者入大學是用英語比較方便。

  剛才所述中四級的轉變,帶來中六級的問題。有些學生以母語參加會考成績優異,想繼續修讀高級程度世史,老師發覺他們的英語程度有距離,這對他們的困擾很大。也很多謝老師的嘗試,好像數年前,一般由 96 至 97 年度起中六 A-Level 的世史科,任由學生選擇教學語言。雖然書單上、或者對外公開,我們仍稱以英語應考這科,但是老師也願意替學生以母語補課。

  這一年 (199 - 1999 學年),教育署正式要求學校自中一起全面推行母語教學 (教學語言強力指引)。我們在未接到這個諮詢文件之前 (97 年年頭),老師之間亦開始醞釀,計算到每年收生的語言能力組別,因為我們知道直屬小學的升中派位情況。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我校很可能「被迫」轉用母語教學。那麼,我們為甚麼不主動些去想我們可以怎樣實行母語教學﹖是不是要「被迫」轉用後才想﹖我們在轉用母語教學上有過一些小實驗,結果令我們士氣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很積極進取去想這個問題。我們有年多兩年的時間去想這個問題,想出來的可能都是雕蟲小技,但對於我們學校的發展可謂一個突破。譬如我們 98 年 9 月實行母語教學,在中一的課程上實行大變動。雖然老師不太接受一個整合了的人文科學的科目,但我們至少有一個起步,將歷史、地理、經濟、中史重新安排,讓學生在半年完成其中兩科,但每科每週次獲編配教節則由兩節增加至四節,並且儘量給予連堂。這樣,有一些科目可以在聖誕節前完成,不會再教這科。四班中一,假設有兩班先讀歷史和地理,下學期則只修讀經公與中史。另外那二班的安排剛好倒轉。各科老師不會在同一個學期負擔過多教學節數,而在另一學期又過少。我們發覺效果相當好,但老師要時間適應。因為增加了連堂,老師要面對一班坐不定的學生,於是上課時要有很多活動,教學方法要變化。剛才徐校長也說,用了母語教學之後,很多專題可以很早,甚至 9 月分工開始做。很多不同的技巧也要用到。譬如在分工上,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須互相支持、鼓勵,編寫報告的過程中要分析及也會爭拗。專題習作其中有一個部份是要學生寫感想的。有一份報告說其中一個同學在街上為了搜集資料行了三個多鐘頭,想退出,但是組長鼓勵他。又有一個同學在做報告中令大家分心、另一個同學「捱義氣」,幫手用電腦打報告等等,他們也會寫下來。這些不單止令學生在學科上有所得益,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上,同學也是不斷成長的,學習到書本上一些學習不到的技巧。我沒有時間做一個詳盡的統計,但是我問了一個老師,因為她上學年曾教英文班的,通常我校在半學年完結時有一個教學調查,問學生意見讓老師自我評估。譬如「很難讀」、「很枯燥」這些回應比較上年同一科下跌了三成。「沒有實用價值」、「沒有切身關係」下跌了二成半。「很重視背誦和不求甚解」下跌了接近二成。「覺得這科很有趣,可以自由發揮」上升了二成。「整體來說,這科很深、很刻板式,不理解內容」下跌了百分之二十五以上。這只是中一世史一科,老師剛簡單地處理好這份問卷,我就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還有一小點,經濟科老師都開始接受,本年度兩班中四級經濟之中,已經有一班轉用母語教學。遲些他們也要面對升 A-Level 時的問題,要繼續觀察下去,所以未能和大家分享。當然,我校真是一個遲起步者,不敢在徐校長面前班門弄斧,但是我很想帶一個訊息給大家,就是我們始終要踏出第一步,而且要主動一些去嘗試。現在是一個講「校本」的時代,我們要邁向優質,便要持續地自我完善,就藉此與大家互勉。

  主席:非常多謝劉校長,將他們多年來寶貴的經驗和我們分享。接著,請我們系主任徐碧美講一下我們課程課程與教育學系最近的研究。在徐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現在很簡單地向大家報告一下,母語教學與英語教學的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和語言等有甚麼不同。

回到頁首

講者:徐碧美教授

  多謝謝錫金。在兩位校長講了這麼豐富的經驗之後,我覺得我這個部份都是多餘的。因為他們是用自己的說話講出來,是一個有血有淚的經歷。令我自己有很大的感動。以下我的演講也會用到 PowerPoin。但是我覺得用 PowerPoint 有些壞處,因為要熄燈,觀眾很容易不留心。可不可以把燈較到比較光一點?我現在想介紹一下我們做的研究。剛才大家也聽了很多關於母語教學帶來的益處,例如課堂活潑等。我們想知道究竟課堂裡面發生了甚麼事?當我們說學生學習得比較容易,為甚麼會較容易?為甚麼會生動了?我們比較集中研究課堂的話語,即是老師授課和學生回應的時候從他們的語言和應對之中,我們能不能夠增加我們對母語教學在課堂上的影響。這一個是我們比較多集中研究的地方。我們整個研究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有同事會觀察同一個老師教同一個科目,用英文和中文教。負責的老師是吳鳳平老師,她做了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研究。我今日的演講就是收集了她在物理科課堂的研究。她現在也做其他科目的研究,如地理科。我們也有同事觀察不同的老師用中文和英文教授同一課,而且用相若的教材。因為我們發覺香港的中文教科書和英文教科書的題目雖然一樣,但是課文的內容是有少許差異的。在這方面,我們正在做歷史科的研究。做研究的是簡麗芳老師。但其實我們是正在做研究和收集資料中。彭明輝老師亦在觀察不同老師用中文、英文和夾雜語在經公科中的影響。我今日會很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講課堂話語分析,是從三個層面去看的。第一個層面是學科知識。即是那個老師用英文授課和用中文授課在學科知識的傳授上有沒有差別?第二個層面我們看的是語文運用。到底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沒有差別呢?因為剛才兩位校長說過,如果用英語教學,就要花很多時間去解釋、翻譯。但用中文授課又怎樣?第三個是究竟在不同課堂,師生關係又怎樣呢?

  先講一講學科知識。現在我會談及物理科中的簧片繼電器。我不是教物理,又不是讀理科的,所以我也要一些物理科的同事解釋給我聽。在課堂中,老師正在教授簧片繼電器。我們抽樣觀看兩課。其實那位老師在教這課的內容是一樣的,因為連工作紙都是一樣的。因此,我們看到課文的主要組成部份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地方在那裡﹖不同的地方有幾方面。第一,我們發覺用母語授課的內容是豐富很多。同一樣東西,教學生怎樣用簧片繼電器的時候,老師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的例子解釋的。用母語課堂中,是用很多日常的例子的,但是在英語課堂中是沒有的。第二個是,授課結構的前呼後應是豐富很多。即是老師當他們講某一個部份的時候,在母語的課堂中,他們會經常將正在講授的和之前講過東西連繫一起去講。例如很多時候他們會講「我剛才說過甚麼」,向學生交代他們學過的知識和現在要傳授的知識有甚麼關係。或者會提醒他們「我之前教過甚麼甚麼」。第三,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到底學生要明白這樣東西的時候,他們的困難是甚麼﹖在這裡,我抽了一節來說明一下。當教師講簧片繼電器的構造和要畫圖的時候應該怎樣畫。我抽這個片段給大家看一看,那些部份是在母語教學的課堂是有的,但是在英語教學的課堂中是沒有的。那些是兩個課堂都有的,向大家示範一下。

  譬如這裡,老師說:「係,好,我]今日講簧片繼電器。」或者我們現在看一看簧片繼電器的樣子。這裡有沒有物理的老師?如果講錯,請多多包涵。如果沒有,那就放心一些。(眾笑) 這個是簧片繼電器。那位老師其實要向學生解釋為甚麼要這樣畫。他說:「好啦,我]睇番個簧片繼電器先,鵅A口拿,我]幫佢影個相先。」這是很生動的講解。「實際上一個簧片繼電器呢係點嚗邥O?佢有一個電磁鐵嚘c造,亦都有一個簧片開關。」,「口拿,真正謠罹O,佢就係將一個簧片開關放係一個線圈入面。」我們看一看它的構造圖。其實它的實物是這樣的,即是將一個線圈放在簧片開關的入面。老師現在講及的內容都是在英語課堂中沒有的。「當如果呢個線圈係帶電?時候呢,我]叫呢個做再電線圈,意思即係話,我]讓電流流過線圈,如果電流流經線圈佢就連綠色鼣‘驉A線圈鼣‘鰲N形成一個電磁鐵啦,有磁場產生,咁就會令到圖上面紅色鼣‘驉A一個簧片開關呢係關閉,可唔可以?可以,好。」,「好啦,咁我]要學畫佢鶩蚢q路符號,可唔可以呀?鵅A咁我]打開我]鴽@業簿。」之後學生打開作業簿。

  這裡開始,部份是兩個課堂都有的。母語授課的部份是這樣的。老師說:「口拿,佢儮q路符號呢,就要同佢真實嚗邥O係唔同呢,我]就嘗試將哩個線圈鼣‘鬫P埋簧片開關鼣‘魕O分開蟋e,因為咁樣清楚一齱A準確一齱C」這裡,老師提醒大家要分開來畫。但是英語授課的課堂是這樣的:

“But surely we won’t use it as a symbol since this so complicated. Usually we want a clear and precise symbol so I’d rather like to have the coil and this switch written separately side by side over here.”

老師接著說:「口拿,我]先畫線圈鼣‘驉A我]係咁樣代表線圈,哩個係線圈禁鵅A而簧片開關鼣‘魕O,我]就將佢放係線圈儮j離鵅A…」在英語授課的課堂是這樣的:

“Now, I’ll draw it once for you here. Now here coil first

(老師也同時在黑板上畫)

it represent the coil all right while the reed switch is drawn it here. That is the symbol. It is clear and precise…”

  英文授課的課堂對話便是這麼多,老師只是講個 coil 是畫在這邊,個 reed switch 是畫在那邊。但是母語授課的老師在講完這部份之後,又再補充:「其實真實謠罹O佢係藏鰣蚑u圈鴾介﹛A但係為口左清楚呢我]分開佢畫。(重新提醒學生其實是這樣的,不過在現實中是藏在線圈的中間,但因為清楚,所以要將兩個分開) 哩一個部份呢就係簧片開關,咁一間我]用哩個電路板呢上面已經安置好一個線圈,亦都有一個簧片開關鰜蛂A咁但係我]見唔到佢入面,鵅A因為佢封住口左,咁但係裡面個樣呢我]就清楚啦係咁樣搞住。」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即是很多時在課堂學習上有很多限制,我們要用很多符號、要用黑板來代表,但是老師不斷將學生從實物帶到符號,從符號帶到實物,反覆解釋,令學生明白畫出來的樣子是分開的,但是實際上是藏在線圈的中間。我們這裡其實除了這個例子之外,我們還有其他的例子。不過時間有限,我今天只舉這個例子。

  另外我就講一講語言方面。我們不要以為在母語教學的課堂中老師是不注意語言的。其實他們是注重的,不過他們的著重點是不一樣的。這裡舉一個例。例如這裡老師講解 LDR (光敏電阻),即是一個受光感應的電阻。如果有強光照下去,電阻會小但是個電流會大。母語授課的老師說:「豁o喎,如果而家呢我用強光照射 LDR,咁佢儮q阻值有咩改變?馬麗儀,強光照射 LDR?」學生回答:「小。」老師說:「咩小呀?」學生說:「電阻。」老師說:「電阻小,我俾你再答多次,你諗清楚,用強光喎,照射 LDR 喎?」學生說:「電阻小。」但是老師說:「電阻下降定電阻提升?」學生說:「下降。」老師說:「你好肯定?」學生說:「係。」老師說:「琚A係,電阻下降。」這便是「小」和「下降」的分別,因為老師問「電阻有甚麼改變?」他不是問電阻的情況,是問「提升」或「下降」。可以反映到學生在明白概念的時候是有很大的分別。而老師是能夠用語言幫助學生清晰概念。

  我再舉一個例。當老師把光敏電阻遮蓋起來,老師便問學生光敏電阻會怎樣。學生說:「電阻大。」老師:「邊面電阻大?符號,冇磁場,咁開關制就……」學生說:「停。」老師說:「開關叫做停咩?」學生說:「開。」老師說:「係,敞開,right,非常好,咁即係電動機冇機會轉動。」這裡亦看到學生的意思是因為電阻大,所以電動機不會動,但是老師不是問這樣,而是問開關制發生了甚麼改變,答案是開。由此可見,學生的概念是清晰了很多。

  我們再看一看英語課的情形是怎樣的。學生會將“glow”和 “grow”混淆,這些情況很常見。老師說:

“How to spell glows? How to spell glows?”

(…技術故障) 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亦都是講同一樣問題,老師問:

“now Light shine on the LDR, what happen with this resistor. What happen to it?”

學生說:“Low” 老師說:

“Thank you, it reveals it become smaller.”

老師沒有幫學生清晰語言上的概念,學生說:“Low”,但其實是 “become smaller”。但母語授課老師不會放過學生,給他們回答多一次,學生講了都錯的時候老師就糾正他,說答案是「上升」或是「下降」。我覺得這是其中之一個例子,但我們可以看見如果長期用英語授課,學生的概念沒法清晰。

  同樣在同一課,我們也可看到師生關係是有變化的。這個變化可以在語言中看到。在母語教學的課堂內,老師叫學生可以有很多方法,不單直呼其名。他是可以用很多種方法的,例如「丁班長」、「馬小姐」等,老師可以叫很多花名,這樣,便可以將老師與學生的關係收窄,令大家有一個親切感。好像在英文課和中文課中,老師同樣用自己開車的例子講為甚麼要簧片繼電器。英文課時,老師說:

“This morning, I drove my car.”

中文時,老師說:「我今朝隅悚薄A大家都知道我架車又舊又爛,所以開起上薄K」老師會用很多這類的語言,令課堂輕鬆了很多。

  現在,我用餘下很短的時間給大家看一個歷史科的研究。這個課堂是講一個早期的農村生活。因為大家講的都不是同一個課題,但是我想給大家看一看老師究竟問甚麼問題。我們發覺用英語授課的課堂中,老師經常問一些 “what”的問題。例如:“What is an ancestral hall?”,學生一看圖片便知道,不用問。

“Why did they build the ancestral halls?” “What would they do in the ancestral halls?” “Who build the ancestral halls?”

這數個問題都有圖片,其實學生看完圖片後便可以答到,近似「看圖識字」的模式。

  現在,我們看一看問題的方式是怎樣的。老師說:

“Ok. Now firstly, I know you can find the answers in the textbook first. By looking at this picture, this one, can you tell me the people built the ancestral halls to do what? To what? To what?”學生說:“To worship their gods, to worship their gods, their ancestors.”老師說:“Yes, good. So the first one: to… you have to do it at home, ok? Because I only give you points…to worship gods or to worship ancestors.”

我們觀察時,我們發覺他是一個很盡責的老師,擔心學生不明白,所以叫學生做在 worksheet 上。那張 worksheet 就是問這些問題。於是教這些課題即是教學生答 worksheet。答完了 worksheet 之後,就叫學生 “go home and do it”。於是我便開始問:這是一個歷史課或是一個填工作紙的課?

  這裡,也有另一個問題:

“What would they do in ancestral halls?” 老師問:“What do they eat? 學生說:“Pun Tsoi (盆菜)。”

學生不懂得盆菜的英文,便要學盆菜的英文。老師說: (他們要吃燒豬)

“ You know what’s roast pork?” 學生說:“BBQ pigs?”之後老師說:“Ok, this is the second question on the handout. Go home and complete it. Remember to write in complete sentence.”

我們看同一課,但該老師不是教 ancestral hall,是講姓族。或者我們跳幾張 PowerPoint,看看老師問學生甚麼問題。老師說:「點解佢] (同一個氏族) 會聚居埋一齊呢?點解呢鵅H」學生說:「方便。」因為時間關係,大家只是看黃色的部份。老師說:「點解要話方便呢?」學生說:「可以互相幫助。」老師說:「點解要互相幫助呢?有乜洠し搨n互相幫助呢?」學生說:「耕種、打獵」等等,有學生說:「唔會俾人蝦」。老師說:「點解要互相保護呢?」,「仲有無其他原因呢?」,「我]現在有無呢爣〞p出現架?點解會咁鵅H」咁你就發覺老師問了很多問題要學生思考。從學生提供的意見的基礎上再提出問題,不斷帶領學生的思維。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不講太多。從課堂話語分析中,或者和兩位校長的經驗中,我們看到母語教學的優勢,是我們應該怎樣充份的發揮,也是對我們的挑戰。我覺得這個挑戰是需要時間去面對,亦都需要用母語教學的學校的堅持。我覺得兩位校長用他們的身教向大家說明他們怎樣堅持。一個政策的制定,我覺得需要時間去形成,也需要我們用時間去實踐。所以我認為我們不應因為有一些反對的聲音而改變。而我亦覺得這兩位校長的努力,而且我們也有探訪過一些母語教學的學校的努力,說明了教育界中有一些很為學生著想、默默耕耘、默默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在當前,我們有一個教育目標的討論,當中有不少是對校長和教師不滿的聲音,但我想請他們看一看我們面前的校長和老師,他們是用了多少心血推動優質教學的。多謝各位。

  主席:不好意思,研討會的進度慢了。但大家既然來到,我們不如花五分鐘的時間發問,好不好?台下不知有甚麼意見或者問題?我們很歡迎你們給予意見。…好,謝謝你。

台下觀眾一

  我想說一說為甚麼社會人士十分抗拒用母語教學。剛才講者講到害怕他們的子女升不入大學,但我也發現香港也有一批在英語中學任教的老師,他們抗拒母語教學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害怕他們將來收的學生是在 Band 5 以下。甚至最近有一位在已經轉了用母語教學的英文中學任教的老師說,今年做訓導的工作是學生的質素差了,要處理的問題又多了。而且他還說出他最擔心的事情,他們的學生可能會變成好像秀茂坪童黨燒屍案中的問題少年那樣,但是現在教育署不容許校方體罰學生,究竟有甚麼方法消除老師在這方面的抗拒?今天李副署長在這兒,請問你有甚麼方法消除老師在這方面的疑慮?謝謝。

  李慶煇先生:其實剛才在兩位校長和徐教授的講話中,大家都可以看到用一個學生可以掌握的語言,用一個老師可以和學生溝通的語言來教學,不單止在學科成績上有所進展,而且師生關係也有很大改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相信訓導工作或者積極的輔導工作是可以更有效地進行的。在起初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表面的現象,是學校收生的 Banding 下降 (一般來說是叫「跌 Band」),但是我們必須清晰地看到去年九月開始,在四百多所中學裡面,有三百多所已經一致採用中文為教學語言。由此可見,「跌 Band」的情況已經沒有以前這麼多憂慮。還有,最重要的是課堂內外,老師和學生的接觸會比較順暢,溝通也有改善,也有多些時間輔導學生,這樣做有更大機會讓學生在各方面有更好的發展。如果提到秀茂坪童黨燒屍案,我相信更加有效遏止這些情況的出現。

  主席:多謝李先生。請下一位。

回到頁首

台下觀眾二

  首先,我很大膽回應一下剛才那位同工的問題。我相信有秀茂坪童黨燒屍案的原因是實行母語教學遲了。如果早早實行的話,就可能沒有這麼多學生無心向學。另外,我也有其他東西想講。肯來參加這個研討會的同工其實都很認同母語教學,我想問一問謝博士,剛才我們提及過的母語教學的優點,究竟有甚麼辦法將這些訊息帶給一些不肯注重母語教學的學校及家長?因為我們每一個都很認同,但是你和這些已經認同了的人去講,是不是…?(眾笑) 另外,我也想以一個家長的身份來講。我替小兒報讀中學時首先選了一所母語教學的學校。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那所本來用母語教學的學校變成用英語教學,因為它是成功上訴的一所學校。我也很留意他在課堂上的表現。他對我說課堂很靜,同學都很乖。他以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但反映出他們在課堂上的溝通不足。學生有沒有問過一個問題呢?在學期初至現在他也沒有舉手主動問過一條問題。我想問一問教育署可不可以將現有的「教學語言指引」更加強力一點?(眾笑) 百多所學校可以用英語教學,其實我的子女是同時可以用中文和英文上課的。我覺得他們是應該用中文上課的。但是為甚麼教育署顯得這樣軟弱無力?可不可以遲些有一個計劃,縮減英文中學的數目?

  主席:多謝你發言。首先答你第一個問題,怎樣推廣母語教學。其實要現在用母語教學的學校辦出好成績才是根本的問題。家長其實不是選擇母語或英語,而是選擇好學校。但他們一向都以為英語學校是好學校,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念。這可以用傳媒的澄清或者用其他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把母語教學要變成優質教學,家長知道之後都會願意把子女送入優質的學校。其實我想不是語言的問題,而是學校是否夠質素。或者另一個問題我們請李先生回應。

  李慶煇先生:其實謝博士的說話很有道理,最重要的是在現階段我們堅持我們的理想,是辦好用中文為教學語言的學校,也要辦出成績。這個成績不單是指會考成績或者是學業方面的表現,我們也很著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我們的家長很清晰地看見在中文中學畢業的學生絕不遜色於英文中學的學生。無論在那一種教學語言學校裡畢業的學生都有同樣發展的機會。我相信這才可以消除家長心中的憂慮。關於怎樣推動母語教學,例如各種政策,或者我們的看法,或者是一些成果等等,其實我們不斷在做工作,過去的一段時間,我們都希望社會的大氣候轉移得快一點,因為大家都會想起年多之前,當「中學教學語言指引」發表的時候,社會上的聲音和部分學校採取激烈的行動,處理一些學校申請不用母語教學的時候,我們積極避免了政府、學校和家長好心做壞事。因為每一個家長都很積極地替他們的子女想一些方法,為子女找一條最好的道路。我相信在座當中也有家長,大家的心理是一樣的。所以雖然我們在理論或實踐上都拿到很多成績,但是我們也要將這些成績傳遞出去。所以教育署已經在小學的家長上開始做工夫,支援中心也有開一些家長會,和他們溝通。教育署也積極做這方面的工作。我們去年為各區小學老師就已經舉辦了十一場研討會,希望改變教學界同事在小學裡面的意見。這些老師對家長的影響其實很大,因為選校時老師的意見在家長心中是很重要的。很簡單,例如講:「你的兒子成績不錯,為甚麼不選英文中學呢?」我想,如果教師的心態是這樣的話,我們在背後的努力便白費了。這些工作會繼續做。如果大家經過天星碼頭、地鐵站等,都會見到很多宣傳。但是我相信都要大家合作,將這個訊息帶出去。

  主席:謝謝李先生。因為時間關係,請最後兩位台下觀眾問問題。

台下觀眾三

  各位教育界先進和同工,既然今天的題目是「母語教學與優質教育」,我們每人手中也有一隻磁碟。請你們看看綠色的部份,有一個字「中文殼」,而這個字是由日文轉化來的。既然我們都是教育界的同工,我們應該做到最好。不知這個字是不是「母語」呢?請主辦單位答一答這個問題。

  主席:其實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也和教統局談過。其實母語教學是不排斥外語的 (包括英語)。當我們教授學科時,是用中文的,但是在附錄中,我們可以用英文。譬如你叫學生用 Internet (萬維網) 去看一看英語,接觸一下世界。其實應該擴闊一下我們的眼光。母語教學的精神是不排除外語。所以有很多時我們需要吸收和演化外語,特別在 IT (資訊科技) 上,我們知道中國的資訊科技發展不及美國的快。所以我們要不斷吸收這些 IT 的新詞語,慢慢我們的詞彙便會本地化。詞彙由外來語到本地化需要一段時間,我們多謝這位老師的意見。而且,因為這不是我們母語教學教師支援中心出產的,而裡面可能有一些資訊科技界的常用詞匯,我們也要尊重資訊科技界的常用詞匯。或者將來 SCOLAR 會訂出一些標準語,在這方面我們做一些工夫。這是一個很好的意見,我們會留意。謝謝。請下一位,是這位女士。

回到頁首

台下觀眾四

  一方面,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是培正中學的學生家長。我現在發表一下我的感想。去年,我參加了培正中學科技校園。它辦得很成功,我很佩服培正中學能夠在運用資訊科技教學方面取得這樣理想的成績。我相信它這方面的成績是和它實行優質教學有關係。培正中學是一所中文中學,有很悠久的歷史,以前不是太受重視,但是這幾年的情況改變了很多。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母語教學是能夠推動優質教學的,而我們行這條路是正確的。而且我們將來一定要走科技這條道路。尤其是現在中國要以「科技興國」,所以我覺得雖然香港推行母語教學是遲了一點,但是經過大家的大力推展,將來一定會有成果。 主席: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研討會到此為止。不過在散會之前,主辦單位有一些紀念品送給台上的演講嘉賓。(掌聲) 今天我們的研討會完滿結束,謝謝大家。

回到頁首